什么是idc idc有什么业务
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简称IDC,就是电信部门利用已有的互联网通信线路、带宽资源,建立标准化的电信专业级机房环境,为企业、政府提供服务器托管、租用以及相关增值等方面的全方位服务。
IDC的业务简介:
业务包括:主机、服务器、托管、虚拟主机、域名注册、企业邮局、邮件系统。
增值服务:主机托管、idc、大型知识库、会员管理、系统集成、虚拟主机、sql数据库、vpn虚拟专网、web 应用程序、电子支付、国际域名、国内域名、商业网站、网页设计公司、web 服务、后台管理、邮件服务器、网页设计模板。
扩展资料
IDC定义了大数据的四大特征——海量的数据规模(volume)、快速的数据流转和动态的数据体系(velocity)、多样的数据类型(variety)和巨大的数据价值(value)。
大数据推动基础架构向Scale-out发展。因为从比较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和大数据的处理方式来讲,我们发现在处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方面,在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时候,因为大数据的类型比较复杂,数据量比较大,可以通过分布式的处理方式把应用复杂分散到分布式系统的各个节点上,
而传统的数据处理将是运算能力非常强、CPU主频非常高的一台机器来处理,而不是大数据这种多个节点、多个CPU核数来处理,这代表了大数据时代发展方向从Scale-up转向Scale-out。”周震刚说。
中国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大数据市场之一,中国人口数是全球第一,也就造就了全球第一互联网用户数和全球第一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创造数据的规模远远超过全球其他各个国家。
大数据给市场带来的将是更广泛的机会,对于中国来说这个市场是非常有前景的。另外各行业的客户和各行业的开发商也应该在大数据市场抓住机会,借助自己的优势创造更多的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IDC业务
为什么微软要把数据中心设在水下?
是因为微软公司为了减少散热成本。大家都知道,数据中心的运转会散发大量热量,若不及时散热就就极其可能烧毁服务器。但是增加散热设备又会加大电力使用,从而增加成本,于是微软的工程师们想出了一些“奇特”的方法——将数据中心存放于水下。数据中心散热量很大,尤其是数据高峰时,会加大服务器的运行压力,同时也会加速工作,产生热量也较多,如果不能及时降温,就会有烧坏的风险。
数据中心一旦坏掉,其损失难以估量,于是人们想出很多方法为其降温,据统计数据显示,一个数据中心的成本中,电力成本就占了20%左右,而电力成本中的42%又会用来散热。因此,微软公司为了减少散热成本,便将自己的数据中心建在水底。如此以来,便节约了一部分的电力成本,也不用担心数据中心因为运转太快而出现散热不及时的情况。
另一方面,微软公司的这一行为,也符合当今的环保理念。通过利用水的自然冷却,减少对电力的依赖,也便是减少了化石能源对环境增加的负荷,毕竟现在大多数的电力供应还是以化石能源的火电为主。
微软公司表示,今后会将更多的数据中心建设在水下,并广泛进行落实。不得不说,微软真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科技创新型公司!微软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每一位研发人员和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不过想到以后的海洋中,不仅有海底隧道,海底电缆、还会有数据中心,是不是会感觉很神奇。
国际海底区域开发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国际海底区域(International Seabed
Area)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国际海底区域制定了一项以“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为基础、以“平行开发制”为特征的国际海底区域制度,联合国秘书长磋商所达成的《关于执行<公约>第十一部分的协定》仍然维系了国际海底区域制度的这一基本框架,即在“‘区域’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这一原则下,其开发一方面由代表全人类利益的国际海底管理局通过其企业部直接进行,另一方面由各缔约国及其公私企业通过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勘探和(或)开发合同的方式进行。
《公约》根据1970年联大通过的《原则宣言》精神规定了国际海底区域的基本原则。《公约》规定,“区域”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任何国家不应对“区域”的任何部分或其资源主张或行使主权或主权权利,也不应将“区域”或其资源的任何部分据为已有。对“区域”内资源的一切权利属于全人类,由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行使。在这一原则精神下,《公约》规定了进行国际海底区域活动的基本政策,即“区域”活动应有助于世界经济的健全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均衡增长,并促进国际合作,以谋求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发展。
《公约》确立了进行“区域”勘探和开发活动的平行开发制度,即“区域”活动由企业部进行;由缔约国或国营企业、或在缔约国担保下具有缔约国国籍或由这类国家或其国民有效控制下的自然人或法人、或符合《公约》第十一部分和附件三规定条件的上述各方的任何组合,与国际海底管理局以协作方式进行。
为确保这一平行开发制度以符合“区域”活动的基本原则和政策的方式进行,《公约》规定了勘探和(或)开发工作计划的审议和核准程序、核准后的工作计划以合同的形式由承包者与管理局签订等具体措施。《公约》突出了国际海底管理局的作用,《公约》赋予管理局对“区域”活动行使必要的控制,制订相关规章,并有权检查与这些活动有关的一切设施。
为什么微软要把数据中心设在水下?数据中心制冷有多花钱?
从数据分析来看数据中心无疑是“能耗大户”。一个超大型数据中心每年的耗电量近亿度。2018年全国数据中心消耗的总电量为1608.89亿度电,比上海市2018年全社会用电量(1567亿度)还要多,相当于三峡大坝全年的发电量。
如今,数据中心消耗了全球约2%的电力,华为负责研究可持续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安德斯·安德雷表示,到2030年数据中心会消耗全球8%电力。当你拿起手机,通过搜索引擎寻找答案的时候,可能永远不会想到,这一次搜索,就会消耗一盏8瓦灯泡一个小时的电量。
所以低能耗数据中心呼之欲出,这不仅关系到环境的可续发展,也决定了算力的成本和服务的竞争力。Facebook把数据中心建到了北极、微软则选择了“海底捞”、阿里巴巴将数据中心建到了千岛湖坝上,而我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将数据中心建在了山洞里。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降低能耗,降低成本据IDC统计一个传统的数据中心平均的使用年限为9年,超过7年的设施都趋于陈旧。假定使用年限为10年,其中电力能耗占据所有成本的20%、场地费占15%、冷却设备费用占6%,这三项合起来的超过了40%。
能源只有47%的部分进入了服务器,而41%的部分变成热量消耗掉了。机架风扇、空调、泵机和散热塔消耗的能源占据了数据中心能源消耗的很大一部分。
微软将数据中心沉入海底,有以下几点好处:大量的沿海海床可以免费使用,而不必付产地使用费,不用建设庞大的基础设施。可以利用海洋的潮汐运动、和海面风能产生的廉价电力为数据中心供电。数据中心在海底可以用海水来进行服务器的冷却,并且可以避开绝大部分的自然灾害。世界50%的人口生活在海岸线附近,并且全球互联网的主干光缆都位于海底。海底数据中心可以减少数据包延迟。
今年7月份,微软位于英国苏格兰奥克尼群岛附近的35.66米深的数据中心(2018年放置)打捞起来了,864台服务器只有8台发生了故障。数据中心采用海底流动的海水自然冷却,可靠性是其他同类产品的8倍。
如此这样,省下了场地费、电费、冷却设备费用、一定量的维护费用,省下的这些费用就变成了巨大的收益,买肉吃不香吗?何必白白地浪费掉。构建绿色高效的数据中心成为了这个时代迫切的需求建数据中心已经优先地考虑全年低温时间较长的地区、河边或者海边等水资源特别丰富的地区,充分的利用自然冷源赖降低制冷系统的能耗。
微软、谷歌、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构建绿色高效的数据中心,作为绿色节能技术的行业推动者和践行者,已经不仅仅是企业基于自身经营需要,同时也是企业乃至整个行业都需要肩负的重大社会责任。以上个人浅见,欢迎批评指正。认同我的看法,请点个赞再走,感谢!喜欢我的,请关注我,再次感谢!